2015年4月24日晚,原复旦大学文史Bwin必赢院长、著名历史学家葛兆光教授在知新楼思源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纳‘四夷’入‘中华’——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学界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必赢国际bwin登录执行副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主持。
葛兆光教授的演讲总共分为两大部分。在开场,他首先提到了当下中国面临的各种内部与外部问题,如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台湾问题、东海以及南海问题等。他指出像“疆域”、“民族”、“宗教”和“认同”等关键词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而这一切都关系到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问题。随后他指出,现代中国的形成有两大脉络。其一是中国从“天下”到“国家”的过程,也就是从朝贡体系的宗主,渐渐变成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中的一国。而另一大脉络就是纳“四夷”入“中国”的过程。接下来,葛兆光教授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五族共和”和“驱除鞑虏”两种不同的革命建国思路。其中“五族共和”就是建设一个合满汉蒙回藏等中国境内的各族群为一体的大一统多族群国家。而“驱除鞑虏”仅是建设一个单一族群成分的汉族中国。葛兆光指出,在民国建国时,最终采用的是“五族共和”主张。葛兆光教授认为,这种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建国思路转变是当时中国的革命党人和进步学者受到了日本图谋瓜分中国的刺激。在第二部分,葛兆光教授分阶段叙述了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学界学术倾向的渐次转变。他首先谈到了1920年到1930年中国存在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学术潮流。一个是巩固认同的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种本土说。另一个则是解构认同的“古史辨”运动。然而从1928年以后,随着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成立和华北自治运动等事件的发生。中国舆论界越来越注意到日本分裂、肢解和吞并中国的野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傅斯年著《东北史纲》,顾颉刚开办《禹贡》杂志。中国学界的学术潮流发生了转变。接着葛兆光教授介绍了从1927年到1937年中国学界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四大学科领域内对“中国”研究的基本取向。他指出,此一阶段中国学界的学术研究动力,一是与西洋和东洋研究中国的学术竞争,证明中国人种与文化的本土起源与多元融合。另一个是努力把“四夷”纳入中国。葛兆光教授认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学界在有关“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论述中形成了以下几个结论:1、中华民族是多族群融合而成的民族,各族群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2、中华民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不是种族政治差异。3、中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最后,葛兆光教授总结到,由于现代中国的形成既是一个从古代天下的中央帝国转型到现代国际体系中的一个国家的过程,又是一个继承了大清帝国留下的大一统疆域与多族群社会的政治-历史遗产,努力地纳四夷合为中国,整合为一整个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所以,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些内部与外部问题其实是与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背景有关系的。
报告结束后,葛兆光教授还就民族主义问题、制度认同问题等与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随后,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和必赢国际bwin登录王学典教授分别进行了精彩点评。陈尚胜教授认为葛兆光教授的讲座内容有着很强的经世致用感。而王学典教授则特别指出葛兆光教授在讲座中解析了知识史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尤具启发意义。必赢国际bwin登录及部分外院师生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