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合办的“古道照颜色——先秦兩汉古籍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 年1 月16 日至18 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研讨主题主要有:(1)出土文献和传世古籍的互校与互证;(2)古籍义理诠释;(3)古籍传统注疏研究;(4)古籍整理与出版;(5)古籍数字化研究;(6)古籍今注、今译、外语翻译;(7)古籍研究工具书的编纂。
大会开幕式后,举行了四场主题演讲,主讲人及讲演题目是:安乐哲(夏威夷大学教授):《Human “being” orHuman “Becomings?”Another Look at Wuxingpian》、何莫邪(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Comparative Philology and Conceptual History》、林庆彰(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教授):《战国至汉初传记之学的形成》、裘锡圭(复旦大学教授):《再谈古文献以‘执’表‘设’》。
其后,大会举行了九场专书、专题研讨,数十位学者作了专题讲演(讲演人及讲演题目附后)。
Bwin必赢国际官网郑杰文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以《古佚书整理刍议》为题目的专题讲演说:古佚书是一笔数量巨大的世传文献遗产,是深入研究古代文史哲等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至今尚未全面汇集整理,故应开展前人所辑古佚书的汇集整理工作。前人补辑古佚书有所处时代早而可看到现已失传古籍的优势,我们所处时代晚却有可利用大型数字化古籍库的方便。把这两种优势结合起来,在汇集整理前辑古佚书的同时来做古佚书补辑工作。前辑古佚书汇集整理工作程序有四: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辑佚文。古佚书新辑工作程序有三:汇集前人辑佚成果,剔重考辨;利用利用古籍数据库补辑;查对近其世之书(距所辑佚书时代越近者越可靠)校对补辑佚文。最后,汇合新旧辑佚成果,加以考辨,整理成为分部分类编排的多卷本的《古佚书全辑》。
附:九场专题讲演之讲演人及讲演题目
【大陆】
刘刚(广东海洋大学教授):文献的自觉——先秦文献的一般特点
刘乐贤(首都师范大学):利用出土文献校读传世天文书籍的几个例子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多元文化的融汇与三辅文人群体的形成
吴小强(广州大学教授):睡虎地秦简《日书》占卜用语习惯与规律分析
吴振武(吉林大学教授):新见元朔五年弩机铭与史书对勘
周延良、潘竹(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东汉熹平石经考异
刘钊(复旦大学教授):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咎篇》剩义杂考
陈尚君(复旦大学教授):先秦两汉诗歌校订(暂定)
严宇乐(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弥缝孔老,排拒商韩──苏辙《老子解》对 老学思想的重整
徐志啸(复旦大学教授):《离骚》今译质疑──与文怀沙先生商榷
宁镇强(上海大学教授):纵与横──《孔子家语》研究中的传本问题
常森(北京大学教授):简帛《五行》篇与《诗经》学传统
许云和(中山大学教授):德藏吐鲁番本汉班固《幽通赋》并注校录考证
张丰乾(中山大学教授):子学时代的“说诗”问题
钟东(中山大学教授):释诗与典故之生成──毛诗郑笺孔疏例说
张贤明(中山大学教授):清河郡本《纬书》的谶纬文献价值
杨权(中山大学教授):《白虎通义》与谶纬
杨泽生(中山大学教授):上博简《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简《缁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
徐在国(安徽大学教授):《战国古文字典》所录陶文研究
曹建国(武汉大学教授):两汉诗赋引《诗》考论——《先秦两汉典籍引〈诗经〉资料汇编》补遗之一
邹元江(武汉大学教授):“道”何以“法自然”
李锐(北京师范大学):“朝请”与“朝廷”——简本《文子》与传本《文子》的一个重要异文研究
王三峡(长江大学教授):再论“传本”《文子》
徐文武(长江大学教授):《鹖冠子》校勘记
程毅中(中央文史研究馆):先秦两汉的杂赋与小说《宋玉子》
胡伟(华南师范大学):秦简第二人称代词谦敬功能研究
谭帆(华东师范大学):“小说”考
方勇(华东师范大学):庄子在秦汉时并不寂寞
郑杰文(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教授):古佚书整理刍议
朱承平(暨南大学教授):古籍考释中的多本字问题
陈英杰(暨南大学教授):两周金文“器主曰”开篇铭辞研究
王彦坤(暨南大学教授):读《诗》四法
熊焰(暨南大学教授):于《香草校书》校《国语》札记
廖名春(清华大学教授):《老子》“尚仁”说辨证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休师承与著述考
战葆红女士(学苑山版社)
李炳泉(鲁东大学):《汉书·百官公卿表》校笺
【台湾】
乔家骏(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论扬雄《太玄》阴阳观要旨及其对《周易》阴阳涵义之承继与发展
杜明德(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小戴《礼记》在两汉时期的流传──洪业《礼记引得·序》商榷
蔡根祥(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诗经》“邶、墉有目无师说”评议
张高评(成功大学教授):《春秋》书法与诗化修辞──以《左传》之叙事艺术为例
朱晓海(清华大学教授):《周易》卦、爻辞“贞”字解
简良如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在经学中之历史
李宗焜(中研院教授):牛运震《论语改正本》与《论语随笔》
方万全(中研院教授):论庄子的“真宰”
陈鸿森(中研院教授):子夏传经说检讨
李兴宁(辅英科技大学教授):从礼教与正史探究先秦两汉时期女性贞节观念的深化与冲突
简逸光(佛光大学教授):《谷梁传》三科九旨说
赖贵三(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以周 (1828-1899)《十翼后录》手稿析论
车行健(政治大学教授):试析郑玄论语注中的经注思考与义理风貌
陈炜舜(佛光大学教授):《楚辞书目五种正续编》补考
陈锡勇(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老子》讹文误释举证
齐婉先(明道大学):从“至辱”观念论《荀子‧礼论》诠释丧礼之教化意义及方法
游志诚(彰化师范大学教授):《易经》文学新论
【香港】
丁思志(香港大学教授):试评《白狼歌》之壮语破译
司徒国健(香港大学教授):《牡丹亭》引《史》《汉》考辨
单周尧(香港大学教授):有关撰写《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笺》的一些问题
叶勇(香港大学教授):《葛覃》篇礼说探微
谢向荣(香港大学教授):《周易·解》六三断占辞考异
黄志强(香港大学教授):翟理斯评骘韦利英译《大招》商兑
陈雄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礼记》与先秦两汉典籍互见文例研究
何志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出土《文子》札记二则
沈培(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语法角度看今本《缁衣》在流传过程中的改动
潘铭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史记》《汉书》避讳情况研究
张锦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念孙《吕氏春秋》校本研究
曾志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颂》的年代
朱宝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从《礼记‧乐记》与《论语》的美学思想比较看朱熹《诗集传》卫风“淫奔”说
梁德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荀悦《汉纪》整理《汉书》方法探究
潘薇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文大学中国古籍研究中心历年出版成果简介
郑丽娟(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今本《文子》、许慎、高诱释读《淮南》考
陈曙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厄陈蔡”探源──兼论《在厄》的文献价值
陈鸿图(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史记‧六国年表》与“秦记”关系探论
文映霞(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今本《文子·下听》与《淮南子》相关篇章对读
罗燕玲(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弼《周易注》用郑玄说考
宗静航(香港浸会大学教授):从语言角度探讨《尚书.胤征》的成书年代
陈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金文嘏辞与《诗经》中的成语
卢鸣东(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朝鲜礼书中先秦两汉婚礼数据的使用情况
萧敬伟(香港城市大学教授):读章炳麟《春秋左传读》小识
李雄溪(岭南大学教授):《<诗经>辞典》述评──兼论古籍辞典的编纂
许子滨(岭南大学教授):《左传》所记齐庄公殡葬礼考
郭伟廷(香港教育学院教授):林希逸对《庄子》行文用意探求的卓越与徒然
邓佩玲(香港教育学院教授):《诗经》所见祝嘏辞新证(三则)
文英玲(香港教育学院教授):《山海经》与性别文化
杨静刚(香港公开大学教授):传世及出土先秦文献互证──以周代封建礼仪研究为例
【澳门】
邓骏捷(澳门大学教授):试论“刘向本”的整理模式
邓国光(澳门大学教授):从 “圣王”至“素王”的嬗递──先秦、两汉载籍 “王道”义研究
【国外】
Carine Defoort (K.U.Leuven):Why did Yang Zhu not want to ‘li tianxia’? Debates on ‘benefit’ in late Zhou and Han texts.
Jens O. Petersen(University of Copenhagen):the Zuozhuan Story about Qi Xi and his recommendations and its sources
Paul van Els (叶波)(Leiden University):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Wenzi-studies
Arnd Helmut Hafner(陶安)(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简121-4与简107-9编排辩正──从刑罚与身份的关系入手
Dirk Meyer(University of Oxford):(Re-)Constructing Early Thought:Discussing Strategies
of Meaning-Construction in the Lãozĩ
劳悦强(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文本以外之诠释──论汉人说《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章》
末永高康(鹿儿岛大学教授):《曾子》十篇考
Jung-Sam YUM(廉丁三)(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Examining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in Xu Shen(许慎)’s Shuowenjiezi(说文解字)
(文史哲Bwin必赢办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