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Bwin必赢国际官网举办两岸三地“文献、语言与诠释”学术研讨会

    时间:2008-09-01 作者: 

    2008年8月15日~20日,由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文史哲Bwin必赢主办、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协办的“文献、语言与诠释”——第五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术研讨会议在济南召开。

    50余名来自国内各地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韩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40篇,主要围绕“诠释学:西方理论与思想”、“中西思想的比较与诠释”、“文献与中国经典诠释”、“语言、文化与诠释”以及“考辨、理解与诠释”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副校长樊丽明会见了部分台湾学者,副校长陈炎参加了研讨会并作学术演讲。

    在主题报告仪式上,洪汉鼎教授通过对哲学诠释学的三大关键概念“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深入浅出的精要分析,明确指出,任何诠释学理解的循环必须包含三大条件,即要有前理解,而且前理解必须从事情本身出发;事情本身表示我们必须对他人和文本保持开放;而完满性前把握则意味着在理解中必须设定所要理解的东西或文本必须意义统一完整,而且其所说的东西必须是真的。唯有如此,我们的前见才能得以检验而不致于陷入独断论,我们才能真正地展开理解。陈炎教授别开生面地论证了《易经》如何构成了儒道同出的哲学文本。他指出,作为儒、道同出的哲学文本,《易经》的“- -”“—”二爻体现了两性文化的世界观,而其周流不止、变易不居的卦象形式,则体现了素朴辩证的方法论。在以后儒、道两家的哲学中,前者得到了历史性的拆解和逻辑上的划分;后者则得到了理论上的普及与实践上的运用。因此,儒、道之所以有互补的价值,盖源于不同的世界观;儒、道之所以有互补的可能,盖源于共同的方法论。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在那部古老而神秘的《易经》中找到深刻的根据。傅永军教授指出,在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视域内,哲学诠释学并非由规则所指导的实用技能,而是一种批判,因为它的反思性工作使我们意识到我们语言的经验,而这些语言经验正是我们在运用交往能力的过程中,也就是靠在语言中的运动获得的。此外,部分学者还深入探讨了来自分析哲学阵营的奎因、戴维森等在理解、诠释问题上的相关思路。

    在讨论“中西思想的比较与诠释”议题时,台湾学者李明辉教授、林安梧教授均以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为例,说明比较哲学的视野对于现时代中国哲学之重建的重要性,分析了当代新儒家关于“格义”与“逆格义”方法论的探讨。李平生教授则分析了晚清引入的几个重要外来概念,明确指出晚清译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使用旧时的词汇和语法,迫不得已时会勉强使用音译或创造新词,这就要求我们理解这些重要外来概念时应有全面、准确的诠释与解读。关于“文献与中国经典诠释”的讨论,台湾学者洪国樑教授从文本诠释的角度,全面检讨了俞平伯先生的《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不仅证明其文之新解难以成立,而且强调指出诠释任何作品应顾及其时代性、作家之特殊性及语言之社会性等因素。王新春教授通过对易学诠释传统下的京房八宫易学的深入研究,指出汉代的京房准依董仲舒缩重建的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创造性地诠释、转化了《易》,建构起表征其易学学术之自我的八宫易学。杜泽逊教授详细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编纂《山东文献集成》的学术意义及其现状。来自韩国的两位学者李敬慧、李春慧教授分别撰文介绍了“中韩古典故事文学研究”和“韩国传统陶艺的现代价值”。在“语言、文化与诠释”议题方面,盛玉麒教授撰文介绍了文献语言诠释的语料库方法,孙剑艺教授则以翔实的资料重新诠解了“花姑娘”一词的源流嬗变。而在“考辨、理解与诠释”议题方面,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的文章探讨了先秦儒家身体观中的两个功能性概念“化”与“养”,并认为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

    在会议的总结阶段,洪汉鼎、傅永军、潘德荣、李明辉诸位学者在充分肯定学界相关成就的基础上,也充分正视、分析了在目前所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并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研究的未来进行了积极展望。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陈治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