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俗研究》创刊25周年纪念会暨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召开

    时间:2011-01-23 作者:李凡 

    2011年1月11日至12日,由文史哲Bwin必赢主办、民俗学研究所承办的纪念《民俗研究》创刊25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隆重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文史哲Bwin必赢院长傅永军主持,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副校长陈炎、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刘德龙发表致辞,王铂辉(《中国社会科学》)、周大鸣(《Chinese Sociology Anthropology》)、廖明君(《民族艺术》)、刘晓春(《文化遗产》)、武卫华(《山东社会科学》)、路士勋(《东岳论丛》)、孙占元(《理论学刊》)等学术刊物同行到场表示祝贺。徐经泽、李万鹏、赵申、刘温成等《民俗研究》杂志创刊元老,以及必赢国际官方入口终身教授路遥应邀赴会。当初参与筹创杂志而因故未能赴会的简涛(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遥致贺电,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来《漫话》文章抚今追昔。以纪念《民俗研究》创刊25周年为主线,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在对《民俗研究》所获成绩予以高度评价的同时,也积极地为办刊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国际化拓展献计献言,为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民俗学学科的下一步发展支招。

    陈炎副校长回顾了《民俗研究》自1985年创刊以来逐渐成长为CSSCI来源期刊的不平凡历程,对诸位元老筚路蓝缕筹创刊物的敬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他提到民俗学研究所近年来在论著出版发表、获奖、立项、刊物创办、基地建设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发展,寄望民俗学团队以去年底列入“985”三期学术创新研究基地为契机,在立足自身传统、特色和风格的同时,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成为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复兴古典学术、再塑文史辉煌传统的一面旗帜。

    此后,会议移师聊城。学术研讨由刘宗迪(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主持,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对中国民俗学学科现状及当代发展机遇、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民俗学的学术传统及学术发展规划等予以评述和介绍。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北京大学)、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周大鸣、刘晓春(中山大学)、卞利(安徽大学)等,从各自的文化观察和学术实践出发,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新时期的学术转型、民俗学的学科属性与当代学术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与反思。

    相关链接: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民俗学:人文学术抑或社会科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背景

    现代民俗学在其诞生之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与人文学或曰文史之学密不可分,其学术从业者大部分是历史学者、文学家乃至哲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史修养,其研究所赖以展开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文献史料,因此,民俗学和人类学、社会学不同,原本在骨子里流着的是人文学术的血液。但是,但随着整个人文科学的社会科学化,民俗学也越来越呈现出人类学化和社会学化的倾向,而逐渐偏离其原来的历史学、文学和人文学术传统,从而导致民俗学学科定位的转移。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是大势所趋,它带来了学科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这种趋势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又是需要反思的:民俗学社会科学化背后的动因何在?在民俗学日益社会科学化的同时,它在有所得的同时是否也有所失呢?比如说,在越来越融入当代社会科学主流的同时,它是否日益变得学院化而丧失了对于民众生活和民族传统的理解力,丧失了人文学术所原本具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日益社会科学化的同时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个学科在诞生之初时所具有的那种人文关怀的传统?为了这一目的,民俗学教学在田野研究和传统文献研读之间应该如何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民俗学团队以此为背景,在2010年11月主办“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的基础上,邀集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学界同仁以及部分学术刊物,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反思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尤其是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学术范式,共商当代中国民俗学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之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