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著名汉学家、希伯来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浦安迪(Andrew H. Plaks)作了题为“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中‘天生本性’问题的异同观念”的学术讲座。(摄影 刘颖婕)
人民网济南5月21日电 (刘颖婕)5月20日下午,在必赢国际官方入口中心校区知新楼举行了第三届尼山论坛首场与会学者院部讲座。著名汉学家、希伯来大学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浦安迪(Andrew H. Plaks)作了题为“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中‘天生本性’问题的异同观念”的学术讲座。他认为,虽然儒家和犹太教传统所使用的人性一词有诸多不同的涵义,但两个传统在讨论人性的内容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浦安迪教授从儒家和犹太教的传统经典文献入手,选取了两个传统中涉及讨论“人性论”这个题目的文献内容,采用语言学、文本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儒家和犹太教各自传统中对“天生本性”观念的相同与差异之处,为大家展现了两个文明对话的基本范例。
在儒家传统方面,浦安迪教授认为关于“性善性恶”的人性论是儒学史中核心的哲学话题,正对《论语》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浦安迪认为,这反映出任何人都有一个本性,也就是说本性是普遍的。
浦安迪教授强调,在《孟子》中,孟子并没有十分正式地提出“人性本善”的说法,并用非常委婉的方式提出关于人性的看法。孟子反对性恶论或性不善不恶论,因为这样导致许多人不对自己的恶行负责。《孟子》在谈论心和性的概念时还提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浦安迪教授认为,“尽其心”表示人有一个心,它表示一种潜能,需要人经过修养的过程,所谓“知其心,养其性”,性成为人需要努力而到达,在这里,需要人去不断追求,通过修身而达成的性,实则为“性善”层面的意思。
在犹太教传统方面,浦安迪教授认为,虽然犹太教经典中并没有明确指涉“人性”的词语,但是仍可以从文本中获得一些相类似的讨论。他指出,在《希伯来圣经》中,有两个希伯来词与人的天生本性有关系,一是tevah,它是指物理意义上的作形,后来有引申为有铸钱的意思;二是yetser,指的是造型、造物的意思。
浦安迪教授认为这两个词与汉语中所表达的本性、人性有类似的含义。在《创世记》中,有“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的说法,心也就是指的是yetser的涵义,这里所表达人性中所有的恶的层面。浦安迪教授又引述了《申命记》中“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他认为这里应当翻译为“全心、全性”,此处的全心包含善心和恶心两个方面,这源于人有善和有恶的两个方面。但是在犹太教传统中,恶并非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绝对消极的层面。浦安迪教授认为,恶就像发酵面粉用的酵母一样,恶是一种动力性的因素,是人的生存的催动力,然而这种恶并不是指那种伦理意义的恶。在此意义上,他认为儒家中的“性,食色而已”的说法,是与这个方向想契合的。
浦安迪教授称,虽然儒家和犹太教传统所使用的人性一词有诸多不同的涵义,但两个传统在讨论人性的内容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人性是善还是恶的张力也在两个传统的思想脉络中具体展现出来。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主持讲座。(摄影 刘颖婕)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全校各院系百余名师生慕名到场聆听并认真记录。(摄影 刘颖婕)
现场学生向浦安迪教授提问。(摄影 刘颖婕)
http://sd.people.com.cn/n/2014/0521/c166188-21254502-2.html